科研之星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之星
【教育学】侯佛钢
发布时间:2020-10-19 17:10:35     作者:本站编辑   

1.png

侯佛钢, 河北武安人,2019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等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协同治理视域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河北大学校长基金项目“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治理体系研究”;主持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基于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中职与应用型本科内涵式衔接研究”,主研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第五完成人)

先后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现代大学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代表性论文简介:

1.《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困境及其变革逻辑》,《教师教育研究》,CSSCI,2019年第4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属于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核心专业素质能力,其与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息息相关;现阶段,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学术导向、学术考量倾向明显,缺乏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明确指向与规范举措,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掣肘。究其原因,以国家评价评估体系为主的外在制度环境诱发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异化,而内在"学术漂移"倾向引致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趋向学术本位。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着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的制度变革逻辑,包括创设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外部制度环境,深化省级政府责任落实、扩大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自主权,调整和完善应用型高校现行教师管理制度。 

2.《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CSSCI, 2018年第3

 互联网时代推进各项技术加速融合,职业岗位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能够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应运而生。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聚合学科资源,对现有学科知识重新规划,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组织结构。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学科集群范围内通过多学科、跨学科训练才能完成,因此地方高校应坚持集群式学科发展,构建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鉴于此,因其类型不同,地方高校可按照"卫星环绕"或"经纬交织"型学科组织模式建构学科集群,以此搭建分阶段、多平台培养体系,设置模块课程,建立跨学科联结与实践的教师共同体,实施综合性实训,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